1F推 : 個人不專業心得 大水柱跟注水點高類似 容易攪拌創造通道 11/22 15:04
2F→ : 造成水都從局部流過 容易過萃有苦澀味 類似濃縮通道效應 11/22 15:05
3F→ : 要提升香氣可能從粗細水溫調整吧? 手法我喝不太出差別XD 11/22 15:09
4F→ : 用了幾個月手沖滴濾的套件很好用 很多間都有出類似蓮蓬頭 11/22 15:10
5F→ : 用滴的不太會攪到粉層過萃 C40可以調到20格以下都不會澀 11/22 15:12
6F推 : 香氣是個很微妙的東西~對我來說是做到濃度適宜且各段 11/22 15:22
7F→ : 平衡不搶味時,才會浮現出來,並且餘韻綿長 11/22 15:22
8F→ : 所以我認為並不是"單一手法"的問題,而是說手法是否能 11/22 15:23
9F→ : 讓你表現出這樣的效果 11/22 15:24
10F→ : 比方說"只改變"水柱大小,想問水道是否通暢?畫圈還中央 11/22 15:25
11F→ : 注水?水位固定還是升高?甚麼階段這樣做? 11/22 15:26
12F→ : 中間粉層很厚加大水是加壓,中間很通暢是加快流速 11/22 15:27
13F→ : 那麼效果也會不一樣~ 11/22 15:27
14F→ : 這是很大的問題喔,可以考慮先看Gagne網站那篇,或是看他的 11/22 16:35
15F→ : 書,這樣你會對水流有基本的概念 11/22 16:35
16F→ : 然後進階的問題是,Gagne的論點盲點在哪 11/22 16:36
17F→ : 再來是,同樣的水流水柱在萃取前後期的腳色差異在哪 11/22 16:36
18F→ : 可以去想,前期要對抗氣體跟未浸透帶浮力的顆粒 11/22 16:37
19F→ : 後期顆粒充分吸水沉降後,需要多少擾動? 擾動必要嗎? 11/22 16:37
20F→ : 我特別不喜歡萃取"前段"萃取"後段"的理論 11/22 16:38
21F→ : 前後期手法的變化並不是來自於哪些物質先溶解後溶解 11/22 16:38
22F→ : 坊間卻誤以為有些味道後面才會出來 11/22 16:39
23F→ : 前期粉層易浮帶氣,過濾效果差,細粉、雜味難以阻絕 11/22 16:40
24F→ : 本格點滴就是為了在前期把特別難搞的深焙豆過濾層建立起來 11/22 16:41
25F→ : 但淺焙的難度就降低,預浸斷水就自然形成過濾 11/22 16:42
26F→ : Gagne近來的理論認為astringency澀感雜味可被過濾層攔截 11/22 16:44
27F→ : 所以雜味可能來自於過濾層不佳導致的結果 11/22 16:44
28F→ : 如果你認同過濾層的相關理論,那先想自己要怎麼樣的過濾層 11/22 16:45
29F→ : 水柱只是形成過濾層的工具 11/22 16:46
30F→ : 怎樣會導致過濾層不均,怎樣會破壞過濾層 11/22 16:47
31F→ : 香氣這個業界其實沒共識,比賽選手也各有說法 11/22 16:50
32F→ : 我也偏向香氣是在特定濃度跟萃取率範圍才好被感知 11/22 16:50
33F→ : 如果一種沖法香氣不錯,萃取率再拉高一點香氣就被擠掉 11/22 16:51
34F→ : 我想不是什麼太高溫揮發掉了,而是跟味覺一樣被後面濃重的 11/22 16:51
35F→ : 給壓過了 11/22 16:51
36F推 : 其它不說,一刀流的話一些東西很多東西相對其它方式容易自 11/22 20:34
37F→ : 己驗證。我們說的和你沖的結果不一樣也不會下次就變成我們 11/22 20:35
38F→ : 說的那樣…。前後段不就只是一種萃取時間重心放在那裡的說 11/22 20:36
39F→ : 法- -。至少我和同學討論的時候是這樣 11/22 20:36
40F→ : 但什麼叫做萃取重心? 哪邊是分界? 如何加重? 11/22 22:27
41F→ : 比如說在前段擾動特別多,苦味物質也會溶出特別多 11/22 22:28
42F→ : 苦味物質接觸到水都不溶解,只有到萃取者說後段開始囉才溶解 11/22 22:29
43F→ : 實際上這是不可能的,無論在哪一個時間點加強萃取,都只是 11/22 22:29
44F→ : 全物質、全面加速溶解 11/22 22:30
45F→ : 之所以在前後段採取溫度差異手法差異 11/22 22:30
46F→ : 真實的理由是對應排氣與浮力的差異 11/22 22:31
47F→ : 以過濾層建立與否,如何建立來確立手法 11/22 22:32
48F→ : 後段降溫也好,輕柔注水中心注水也好 11/22 22:33
49F→ : 是要避免 前段萃出的苦味+後段萃出的苦味 總和超過感官閾值 11/22 22:34
50F→ : 並不是代表只有後段才會出苦味 11/22 22:35
51F→ : 而過濾層為何重要,是因為苦味雜味不是只跟萃取率高低相關 11/22 22:37
52F→ : 有些風味分子與極微細粉只能靠粉層本身捕捉過濾,濾紙無法 11/22 22:38
53F→ : 所以很多低擾動長時間手法,尾韻長又乾淨,是因為充分利用 11/22 22:39
54F→ : 過濾層 11/22 22:39
55F→ : 那種在前段加強萃取可以增加酸香的說法,其實是似是而非 11/22 22:41
56F→ : 酸香並不是單純在前段被水柱尻出來的 11/22 22:41
57F推 : Icta 推文內容值得回應一篇了,讚! 11/22 23:03
58F推 : 沒。單純是說談前後段的時候只有在聊概況的時候會提 11/22 23:08
59F→ : 我也沒說前段是酸香啥的啊。不用這麼敏感 11/22 23:16
60F→ : 朋友聊咖啡怎麼沖的時候不會都這樣在聊吧- - 11/22 23:19
61F→ : 到數第二句聊手法的時候直接這樣講對方就知道你大概怎麼弄 11/22 23:23
62F→ : 了,很方便。 11/22 23:24
63F→ : 抱歉非針對樓上發言,僅是這幾年賽場上網路上多有這類說法 11/23 10:51
64F→ : 趁機聊聊而已 11/23 10:52
65F推 : 我是覺得如果是悶蒸後一刀流的萃取方式,那前後段分野 11/23 11:37
66F→ : 的確沒那麼明確 11/23 11:40
67F→ : 但如果是加入斷水分段萃取,就有很明晰的差異了 11/23 11:41
68F→ : 4 6法 或者各家沖煮每一段的水量分配 11/23 11:44
69F推 : 其實前後段就是種籠統的說法,不要太嚴謹看待就好。19 11/23 11:44
70F→ : Erik很清楚咖啡物質是同時開始溶解,口語上也是會用 11/23 11:44
71F→ : 到前後段的說法。 11/23 11:44
72F→ : 的確就是因為每次斷水後釋放物質的方式有所分別 11/23 11:45
73F→ : 也不是說前期萃取就不釋放大分子物質,而是比例差異 11/23 11:46
74F推 : 類似分段萃取反推手法瑕疵與咖啡成品風味這種個人玩過幾次 11/23 19:07
75F→ : 個人天份不夠高做不到。應該有人真的做的到才會這樣推吧 11/23 19:08
76F推 : 有I大我就先推 11/23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