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hrma (資深象迷)》之銘言:
: 你們中國歷代末期, 多多少少都會出現財政的問題,
: 比如說元朝末年的通膨
: 一個景氣循環大約10~20年, 以一個200~300年的朝代來講
: 至少經過10~20個景氣循環,
: 正常人來講, 多少會感受到, 怎麼有一段時間, 市面上的錢變少了
: 而有時候又變多了, 交替循環出現
: 然後想出辦法解決,
: 5000年的歷史下來,歷代的戶部尚書沒有上千人也有幾百人吧
: , 這些戶部尚書都沒辦法發現景氣循環的規律嗎? 然後讓歷史一直重演?
: 有沒有八卦?
以前本來就沒有什麼景氣循環可言,那是現代經濟制度下才有的現象
你想知道景氣循環,起碼先要有測量景氣的指標,
你沒有GDP、沒有任何交易紀錄、99%的經濟活動都自給自足、以物易物,
你連貨幣發行量都無法統計,就算有統計,你也只能掌握到微不足道的經濟活動
用那種來測景氣,就跟你想從你家附近夜市熱鬧程度來判斷整個行政區一樣
由於交通工具缺乏及農務需求、多數人一輩子居住在土地附近
久久才跑一趟市集,或遠遊商人久久才跑到你家村子去做生意
算貨幣量足夠,貨幣流通速度也非常緩慢,而且不同地區的差異性極大
跟現代根本不可同日而語
再說,以前也沒什麼投機炒作行為或機會,所以不會有什麼景氣起伏
如果真的有,八成也是天災人禍所導致,不是經濟活動本身的「循環」
你說的那種週期性,一方面有總經上的因子,一方面也有個經上的基礎
甚至,總經(國家或全球經濟)跟個經(個別產業)的週期性也未必一致
現代GDP、CPI、失業率的測量指標發展至今也還不到100年,
你怎麼會認為短短80年間的經濟現象可以套用到過去幾百幾千年的不同社會?
以產業而論,有些產業週期性是幾年一循環,有些產業是十幾年一循環,
而且這也是只觀察過去幾十年而得的初步結論,本質上只是以管窺天、瞎子摸象
你確定「週期性」這種只憑過去幾十年觀察到的東西可以套用到幾百幾千年前?
光是現代經濟的思惟就跟過去有天壤之別,
很有名的是明朝,從朱元璋開始就不喜歡工商業發展,
覺得大家都要乖乖去種田才是好人民,跟宋朝就是完全不同,
過去由游牧民族建立的王朝,經濟思惟也當然跟農耕民族不同,
畢竟他們連儲蓄都不太在乎
這點就算到歐洲也是,亞當斯密時代的經濟制度跟現代的經濟制度根本不同
所以亞當思密本人提出的很多經濟學觀念根本不可能被現代人接受
再以國際貿易來看,
現在的世界貿易、殖民帝國與殖民地間內部貿易、還有朝貢貿易,
都是出於完全不同的思惟,做法也完全不同
他們看待「賺」「賠」的態度天差地遠
如果連賺賠觀念都不一樣、投資儲蓄觀念不一樣、對待貨幣看法不一樣
怎麼可能會有一樣的景氣週期性?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61.230.113.146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Gossiping/M.1548512332.A.83F.html
1F推haniah: 怎麼會沒有 光是農產的淡旺季就很明顯了 01/26 22:28
2F推brass: 跟地球暖化無法解釋前面的冰河時期那來的 01/26 22:34
3F推ddddd014: 推 01/26 2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