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心得]原子與灰燼~從歷史核災反思台灣的能源未來

看板book書板作者d13579638 (睡醒了)
時間 (2025-05-16 23:48:16)
推文6則 (3推 0噓 3→)
歡迎參觀部落格~~
https://sdf000123000.pixnet.net/blog/post/577788656


在21世紀的今日,能源問題早已不再只是技術層面的選擇題,更是關乎生存與文明走向的
價值辯證。哈佛大學烏克蘭史教授謝爾希·浦洛基(Serhii Plokhy)於《原子與灰燼:
核災的全球史》一書中,以深邃的史學筆法與國際視角,帶領我們回顧人類在追求核能的
進程中所犯下的代價與錯誤。這不僅是一本記錄六場重大核災的紀實作品,更是一部揭露
核能與政治、社會、文化之間交錯關係的警世之作。

本書選擇了六起影響深遠的核事故:美國「布拉沃城堡」氫彈試驗、蘇聯克什特姆核災、
英國溫茨凱爾核事故、美國三哩島事故、蘇聯切爾諾貝利事件,以及日本福島核災。這些
事件不只是技術失誤的結果,更深層地暴露出制度缺陷、權力濫用、政治掩蓋與文化信仰
的裂縫。而這些歷史傷痕,在今日的台灣,於能源轉型與「非核家園」政策爭議中仍持續
發酵著。

文明火種或毀滅引信?

人類對核能的迷戀源於它近乎無限的潛力:它能供應大量電力、減少碳排放、象徵科技強
權,彷彿是普羅米修斯從神祇手中盜來的火焰,替人類點亮現代文明的未來之路。然而,
這道火焰背後的陰影,也從未遠離。

浦洛基指出,核能從來都不只是技術,而是一場權力與風險的賭局。核災不會自己發生,
它們是在人為決策、制度缺失與資訊封鎖的背景下爆發的。在每一起事故中,總有人選擇
了「不說」、總有人選擇了「掩蓋」,而代價卻總是由普通人民承擔,從健康、家園、信
任,一直到未來。

在書中,浦洛基不只分析技術細節,更揭示核能發展背後的冷戰邏輯與國族想像。他讓我
們理解,核能從來就不是一個純粹的「能源選擇」,而是國際政治博弈的產物,是國家形
象建構的象徵,是科學神話與政治野心結合之下的產物。

台灣的核能論戰

當我們將書中的核災案例對照台灣近年來的能源政策爭議,會發現台灣並未與這些歷史災
難完全無關。我們沒有切爾諾貝利,卻有深埋記憶中的核一、核二、核三廠;我們沒有福
島的地震與海嘯,卻有密布於島嶼四周的斷層線;我們沒有蘇聯的極權制度,卻也經歷了
資訊不透明與民意被忽略的年代。

自2011年福島核災以來,台灣的社會氛圍出現劇烈轉變。「廢核」從過去少數人的理念成
為主流訴求,「非核家園」也在2016年被寫入政府能源政策目標中。2014年核四封存、
2021年重啟核四公投,乃至於近年夏季限電危機與綠能發展受阻,皆凸顯出台灣能源轉型
的進退失據與社會信任的脆弱。

「核能的風險不只來自於技術失效,更來自於制度失靈與政治盲目。」這句話可以直接套
用在台灣當前的能源處境上。當公共政策未能充分溝通、當能源選項背後充滿政黨利益角
力、當核廢料問題始終懸而未決,我們又有什麼理由相信,台灣不會成為下一個寫入《原
子與灰燼》的名字?

不是選擇題,而是價值判斷

在氣候變遷壓力日益加劇的當下,再生能源的發展已成全球趨勢。風力與太陽能或許不如
核能穩定,但它們所代表的並非單純替代方案,而是一種對未來願景的承諾:我們是否願
意承擔短期的不便,去換取長期的安全與永續?這是技術問題,也是價值選擇。

然而,台灣的能源轉型走得並不順利。再生能源發展緩慢,電網設計老舊,儲能技術尚未
成熟,加上地狹人稠導致設置風電場與太陽能板頻遭地方反彈。許多人因此懷疑:若不能
穩定供電、降低電價,是否該考慮重啟核能?

但這個問題的關鍵不在於「核能是否乾淨」或「是否便宜」,而在於我們是否已準備好建
立一個能安全監管、有效監督、誠實面對風險的體制與文化。浦洛基告訴我們,福島核災
之所以成為災難,不只因為地震或海嘯,而是整個社會對「核能一定安全」的迷信與輕忽
。台灣若重啟核電,是否已擁有足夠的制度彈性與民意授權?若無,則一切只是歷史悲劇
的重演。

從核災歷史中重建社會信任

《原子與灰燼》之所以震撼人心,在於它不僅敘述歷史,更點出「歷史如何形塑我們的集
體恐懼與選擇」。在書中,我們看見不只是工廠爆炸、輻射外洩的場景,更看到人們如何
在災後失去家園、失去健康,最終失去對國家與社會的信任。

對台灣而言,這種信任正是我們最稀缺的資源。長期以來,能源政策成為政黨工具,科學
討論被簡化為立場對立,民眾在「挺核」與「反核」之間被迫二選一,而忽略了真正該問
的問題:我們的決策機制是否可信?我們是否願意面對不方便與不確定?我們是否為下一
代留下了安全與選擇的空間?

核能不是終極答案,也不該是禁忌詞。它是我們必須謹慎對待的力量,更是考驗一個社會
是否成熟與有能力共識決策的試金石。浦洛基書中一再強調:歷史不是為了記住災難,而
是為了學會不再重蹈覆轍。

走出灰燼,尋找屬於台灣的能源共識

《原子與灰燼》不僅是一本回顧核災的歷史書,更是一面鏡子,照見我們當下的脆弱與選
擇。在全球能源轉型浪潮中,台灣該走向何處?是重返核能懷抱,還是堅持再生能源之路
?這不是單一解答的問題,而是需要歷史感、制度設計與公民共識交織的選擇。

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讓人不斷思考:若有一天,台灣也發生核災,我們會怎麼應對?我
們有沒有足夠的知識、制度與韌性?或許正如浦洛基所說:「真正的災難不是事故本身,
而是人們選擇遺忘,選擇不學習。」,核能議題近年在世界各地廣泛探討,歐盟已經將其
列入綠色能源,台灣不是不行,只是與歐盟情況不同,地狹人稠的島嶼看待核能無法依樣
畫葫蘆國外的方針與法律。核能,是與適,關鍵在於台灣是否在法律與安全網已健全,那
才是能源,反之,則是炸彈。台灣長久以來執著對錯,但,能源的選擇並非黑白對立,角
度不同答案便不同,而民主令人讚賞便是能藉由討論取得彼此雙方皆能接受的答案,只是
台灣在這點上扔須努力。

歷史的教訓,不一定就要反對,也沒有一定要支持,而是給人們重新思考如何做才能更好
,以歷史為鏡,判斷自身是否已經具備承擔風險的能力!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web.tw), 來自: 218.35.227.175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pttweb.tw/book/M.1747410498.A.00C
#1
: 擔心不一定會發生的核災卻無視眼前的暖化議題 是甚麼道理05/17 11:03
#2
: 諷刺的是全球重回核能懷抱,綠能反成國安基礎建設問題05/18 23:32
#3
: 感謝分享 廢核卻過度依賴火力發電我也覺得無視火力發電造成05/20 21:43
#4      的影響05/20 21:43
#5
: 核災確實存在,但,也不該就此完全不使用。畢竟世界趨05/25 09:42
#6           勢已經將核能納入綠能05/25 0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