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book書板作者a102740826 (Ling)推文4則 (4推 0噓 0→)
一份值得熱愛的工作……在哪裡?「人生學校」的職涯新提案,錢和快樂一起賺!
圖文好讀版:
臉書:https://reurl.cc/M3DNm3
IG:https://reurl.cc/DqD3Qd
【推薦你讀這本書,如果你是...】
1. 準備進入職場,卻害怕「畢業即失業」的學生。
2. 職場新鮮人,還不確定自己真正想做什麼。
3. 工作穩定卻毫無熱情的老鳥,想知道有沒有更好的選擇。
【我學到的3件事】
1. 責任的陷阱—熱情 vs. 務實
人的生命,其實都是從追求「樂趣」與「享受」開始:童年時期,我們花大部分的時間與
水坑、蠟筆、球、泰迪熊為伍;然而大約在5、6歲時,「責任」開始找上門:按時完成回
家作業是負責任的表現,以後才能順利找到工作。
關於我們「真正喜歡什麼」以及「從哪裡可以得到樂趣」的問題,隨著年紀增長,越來越
不常浮現腦中,我們大部分的時間,逐漸被學習所佔據,只剩下周末能追求「快樂」—明
顯的界線就在這時出現了:快樂是留給興趣的,痛苦才是工作的本質。
人們非常看重「負責任」,因為這能讓我們取得一份穩定的薪水,但過於「務實」的職業
選擇,其實有時甚至比「追尋快樂」更具風險,原因有2:
(1) 當代經濟體系中的成功,通常只屬於那些可以做出非凡貢獻、擁有傑出想像力的人
—而想要達到這種境界,就非得「享受」工作才行(否則你會先得憂鬱症或精疲力竭)。
唯有帶著強烈的內在動機,才可能有充沛的能量、脫穎而出,如果只是基於責任進行的工
作,相較之下只會顯得僵化無力。
(2) 當我們是為了內心的熱情而工作時,對他人的快樂和需求會更敏銳,也更能理解「
客戶」的期望。
換句話說,快樂不是工作的相反詞,而是成功工作的關鍵原料。
2. 如果這是個好點子,早就有人去做了?
我們的內心和身體是非常敏銳的機器,每分每秒提供著關於「需求」和「快樂」的線索;
但這種內在探索需要很大的勇氣,因為我們真心喜歡或想要的東西,很可能偏離社會推崇
的標準,而人們因為「禮貌」和「壓抑」,選擇和真實的自己脫節,不敢提出質疑。
那些我們稱為「藝術家」或「企業家」的人,共同點就在於不在乎是否引人側目,而是忠
於自己的感受,認真面對自己觀察所得的想法,絲毫沒有屈從社會的主流價值或封建氣息
。
例如原本總是因「整潔」、「禮儀」等原因,而遭建築師刻意隱藏的電梯管線,在熱愛科
技的英國建築師Richard Rogers發揮下,而有了法國龐畢度藝術中心;英國伯爵John Mon
tagu為了能方便和朋友在俱樂部打牌,要求人將碗盤內的肉用麵包夾著,可以單手拿取、
快速食用,三明治因此而誕生。這些例子展示了創新者最關鍵的思維—有自信面對其他人
的嘲笑和批評,並堅定地問:「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3. 追求進化,而非革命
談到轉換職業跑道,許多人想像的是充滿戲劇性和爆發性的變化,例如:「裸辭」離開積
怨已久的辦公室生活,白手起家創業當個旅遊YouTuber,從此人生一切再也不同。
這樣的想法造成人們卻步、不敢面對,因為人對於陌生的事情,本能地會感到恐懼;其實
比較有幫助的做法,是從小處下手,慢慢促成改變—也就是說,要追求的是「進化」而非
「革命」。
可惜正因為進化不會有「決定性的明顯時刻」,所以人們很難親眼看見,也很難輕易相信
它。例如當歷史學家在研究近百年的社會變化時,往往會忍不住聚焦於大型事件(戰爭、
簽訂跨國協議、選舉等),但實際上真正造成影響的,是數百萬個微小變化的累積,它們
更能準確解釋為何事情有這樣的演變。
因此,如果你想找到一份自己熱愛的工作,應該嘗試從「溫和的改變」開始。例如每天晚
上進修相關課程、周末留一天去了解某個職業、加入為期一年的在職訓練班…,甚至是在
原本的工作中接下新任務,都有可能幫助你在陌生領域中發掘自己的天賦!
【關於本書我還想告訴你】
本書文字風格真誠,關於職涯探索的想法很貼近現今快速變化的社會節奏,且每節後皆有
「行動指南」,是一本務實的好書!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web.tw), 來自: 223.23.74.167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pttweb.tw/book/M.1747102620.A.341
一份值得熱愛的工作……在哪裡?「人生學校」的職涯新提案,錢和快樂一起賺!
圖文好讀版:
臉書:https://reurl.cc/M3DNm3
IG:https://reurl.cc/DqD3Qd
【推薦你讀這本書,如果你是...】
1. 準備進入職場,卻害怕「畢業即失業」的學生。
2. 職場新鮮人,還不確定自己真正想做什麼。
3. 工作穩定卻毫無熱情的老鳥,想知道有沒有更好的選擇。
【我學到的3件事】
1. 責任的陷阱—熱情 vs. 務實
人的生命,其實都是從追求「樂趣」與「享受」開始:童年時期,我們花大部分的時間與
水坑、蠟筆、球、泰迪熊為伍;然而大約在5、6歲時,「責任」開始找上門:按時完成回
家作業是負責任的表現,以後才能順利找到工作。
關於我們「真正喜歡什麼」以及「從哪裡可以得到樂趣」的問題,隨著年紀增長,越來越
不常浮現腦中,我們大部分的時間,逐漸被學習所佔據,只剩下周末能追求「快樂」—明
顯的界線就在這時出現了:快樂是留給興趣的,痛苦才是工作的本質。
人們非常看重「負責任」,因為這能讓我們取得一份穩定的薪水,但過於「務實」的職業
選擇,其實有時甚至比「追尋快樂」更具風險,原因有2:
(1) 當代經濟體系中的成功,通常只屬於那些可以做出非凡貢獻、擁有傑出想像力的人
—而想要達到這種境界,就非得「享受」工作才行(否則你會先得憂鬱症或精疲力竭)。
唯有帶著強烈的內在動機,才可能有充沛的能量、脫穎而出,如果只是基於責任進行的工
作,相較之下只會顯得僵化無力。
(2) 當我們是為了內心的熱情而工作時,對他人的快樂和需求會更敏銳,也更能理解「
客戶」的期望。
換句話說,快樂不是工作的相反詞,而是成功工作的關鍵原料。
2. 如果這是個好點子,早就有人去做了?
我們的內心和身體是非常敏銳的機器,每分每秒提供著關於「需求」和「快樂」的線索;
但這種內在探索需要很大的勇氣,因為我們真心喜歡或想要的東西,很可能偏離社會推崇
的標準,而人們因為「禮貌」和「壓抑」,選擇和真實的自己脫節,不敢提出質疑。
那些我們稱為「藝術家」或「企業家」的人,共同點就在於不在乎是否引人側目,而是忠
於自己的感受,認真面對自己觀察所得的想法,絲毫沒有屈從社會的主流價值或封建氣息
。
例如原本總是因「整潔」、「禮儀」等原因,而遭建築師刻意隱藏的電梯管線,在熱愛科
技的英國建築師Richard Rogers發揮下,而有了法國龐畢度藝術中心;英國伯爵John Mon
tagu為了能方便和朋友在俱樂部打牌,要求人將碗盤內的肉用麵包夾著,可以單手拿取、
快速食用,三明治因此而誕生。這些例子展示了創新者最關鍵的思維—有自信面對其他人
的嘲笑和批評,並堅定地問:「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3. 追求進化,而非革命
談到轉換職業跑道,許多人想像的是充滿戲劇性和爆發性的變化,例如:「裸辭」離開積
怨已久的辦公室生活,白手起家創業當個旅遊YouTuber,從此人生一切再也不同。
這樣的想法造成人們卻步、不敢面對,因為人對於陌生的事情,本能地會感到恐懼;其實
比較有幫助的做法,是從小處下手,慢慢促成改變—也就是說,要追求的是「進化」而非
「革命」。
可惜正因為進化不會有「決定性的明顯時刻」,所以人們很難親眼看見,也很難輕易相信
它。例如當歷史學家在研究近百年的社會變化時,往往會忍不住聚焦於大型事件(戰爭、
簽訂跨國協議、選舉等),但實際上真正造成影響的,是數百萬個微小變化的累積,它們
更能準確解釋為何事情有這樣的演變。
因此,如果你想找到一份自己熱愛的工作,應該嘗試從「溫和的改變」開始。例如每天晚
上進修相關課程、周末留一天去了解某個職業、加入為期一年的在職訓練班…,甚至是在
原本的工作中接下新任務,都有可能幫助你在陌生領域中發掘自己的天賦!
【關於本書我還想告訴你】
本書文字風格真誠,關於職涯探索的想法很貼近現今快速變化的社會節奏,且每節後皆有
「行動指南」,是一本務實的好書!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web.tw), 來自: 223.23.74.167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pttweb.tw/book/M.1747102620.A.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