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 引述《whoiam (胡愛晏)》之銘言:
: ※ [本文轉錄自 NewAge 看板 #1KvOHuRy ]
: 作者: whoiam (胡愛晏) 看板: NewAge
: 標題: [Book] 《被討厭的勇氣》重點摘要與心得分享
: 時間: Thu Feb 19 14:36:36 2015
: 佳句摘要:
: 1、如果只聚焦在過去的原因,想用它來說明一切的話,就會落入決定論的框架中。
: 也就是說,過去所發生的事已經決定了我們的現在和未來,而且無法動搖。p32
: 2、應該追究的,不是過去的原因,而是現在的目的。p33
這種話的邏輯是 過去已經發生也無法時光倒流去改變 既然過去已經不可動搖了
所以只有現在、當下才是該關注的點。
這裡忽略了一個非常重要的點,就是即使是過去,也跟當下一樣,是主觀客觀交錯出現的
客觀的成分除了事情實際造成的後果之外,也包含
各種你真實感受到的舒服、不舒服甚至痛苦的感受。
這些感受都是真實的 而你之所以會有這樣那樣的感受 背後也一定有他的邏輯道理
也就是說 你過去的隨便一個情緒、感覺、感情波動
其實都是一段必需注意的邏輯,或著,是必需處理的問題
關注自身感情運作的背後邏輯,可以使自己更加認識自己,奠定自己日後突破的基礎。
必須處理的問題就更不用說了,問題不管是在當下還是在過去,都不該放著不處理。
: 3、並非「因為不安,所以無法走出去」;是因為「不走出去,所以製造出不安的情緒」
這種目的論,不能解釋所有這種情緒產生的原因。
難道日常生活中,就沒有那種故意要傷害人、貶低他人、霸凌他人的人們嗎?
既然客觀上就是有這樣的情形,而且還不少,那怎麼能以偏概全
說一定是基於「某個目的」然後「產生情緒」?
我站在懸崖邊會感到害怕 難道那個害怕,也是我自動製造的?
: 4、我們不要因自身經驗所產生的衝擊也就是心理創傷而痛苦,而要由經驗中找出能夠
: 達成目的的東西。不要由經驗來決定自我,而是由我們賦予經驗的意義來決定。
可以這樣作的前提是,那種經驗並沒有負面到讓人絕望、失去一切可能性的程度,
如果按照本書作者,他看到我這句話,可能會反駁說
絕望跟失去一切可能性也只是你自己想的;人要天馬行空的想當然可以想的很誇張......
但偏偏這個世界沒有這作者想的那麼簡單,很多事根本就不是人為的努力可以做到的
特別是那些負面到讓絕望的事。
負面到絕望,具體而言可以有多負面絕望?是足以毀掉一個人活在世上,
幾乎所有生存的基礎!對我不是在誇大,就是有這麼嚴重!!
當你被那些負面絕望的經驗逼到死角、千鈞一髮之時,你還能無視這經驗嗎??
你還能說不要關注那個經驗,只要從經驗中找出意義來就好?
這不叫處理經驗,這叫逃避、無視自身被逼到死角的痛苦,這樣對自己是非常殘忍的。
: 5、你並不是受憤怒的情緒驅使而大聲吼叫,你完全是為了大聲吼叫而憤怒。也就是說,
: 為了達到大聲吼叫的目的,而製造出憤怒的情緒。p39
: 6、憤怒是可以收放自如的工具。P41
作者分析憤怒這件事的結論,我認為不對。
我的想法是,包含憤怒在內的所有情緒,
都是自身內在各種感情、邏輯、思維甚至是人格狀態等等的加總,
在某個當下瞬間,從大腦輸出到外面的結果。
也就是說,包含憤怒在內的所有情緒,必然根源於某種內心深處、幽微的邏輯
然後這個邏輯還可能很複雜。
既然所有情緒,都是以邏輯為基礎,那怎麼能說情緒是可以收放自如、好像我按個
按鈕就可以自由自在的開關似的??
: 7、問題不在「經歷過什麼事」,而是「如何解釋它」?P43
又來了,又把過往經驗通通當成只有主觀不含客觀成分存在。
客觀就是客觀存在的,不管你怎麼解釋他就是存在在那的。
如果現在這個客觀存在,就是一個非常負面會不斷傷害人的東西,你覺得
會不斷傷害人的東西,可以僅僅只靠解釋,就能把它解決掉、趨吉避凶?
: 8、改變的第一步是要先知道。答案案,不是由誰來告訴你,應該自已去找才對。P45
: 9、你之所以想要變成某個人,是因為你只在意經歷什麼。事實上,你真正應關心的是
: 如何運用。P49
: 10、我們需要的不是更換,而是更新。P50
: 11、現在的你之所以不幸,是因為你親手選擇了不幸,並不是因為出生在不幸的環境下。
: P51
作者是覺得,每個人都一定有選擇的空間嗎?難道作者本人,從沒遇過,或至少是聽過
那種你不管怎麼說、不管怎麼做,周圍的人們都說你錯說你不對,要你照他們意思改,
然後你照他們意思改了,對方卻得寸進尺,要你退讓更多的情形嗎??
這個作者看到我這樣講,可能會說,那你就離開這裡不就好了?
但是,事情真的有那麼簡單嗎?如果這是原生家庭呢?你以為你搬出去住就沒事了嗎?
你要是遇到這樣的原生家庭,卻只是搬出去住遠離卻沒有其他任何辦法的話,
你內心還是一樣被原生家庭糾纏的,你會很恐懼回家、又或著是恐懼家人打電話過來。
看到這邊,作者大概又要說,你沒有辦法是因為你選擇不要有辦法的!
嗯?你以為辦法很好找,隨便在路邊就能找到是嗎?
我出身在類似這樣的原生家庭,我花了很長一段時間,才終於找到對應解法。
我一直在找辦法,長期的找長期的遇到挫折,找到別人都覺得我是哪裡有問題
就搬出去不就得了??這整個長期探索->失敗->再探索->繼續失敗的過程,
被你這個作者,扭曲成「自己選擇不幸、自己選擇不要解決」??
: 12、不管那一種犯罪者,沒有人單純只是為了做壞事而做事。所有犯罪的人都有讓他犯
: 罪的內在正常理由。他因為自以為的正當理由而採取行動,是在執行自以為好的「
: 善」事。當然,這裡所說的善並非道德上的良善,而是為了自已的善。P51
善,甚至是任何觀念,本來就是每個人都能隨意解釋的。
但是善能被隨意解釋是一回事,每個人的善究竟是不是客觀上的善,是另一回事。
: 13、希臘語的「善」跟道德沒有關係,純粹是「有用」的意思,另一方面,「惡」的意思
: 是「沒有用處」P52
: 14、你在人生中的某個階段選擇了不幸,不是因為你生在不幸的環境中,也不是因為你陷
: 入不幸的狀況,而是因為你判斷這種不幸對自已是一種善。P52
又來了,一個人會陷入不幸,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果這個人陷入不幸,原因是這個不幸
的解決方案,遠遠超出該人所能想像到的範圍呢??
又或是這個人的周圍,根本就沒有任何可以支持他的資源呢??
你這樣還能說,這人的不幸是自己選的?並不是這樣,是這個人從來沒有機會知道
他有這個不幸之外的選項!
: 15、把所有我們「賦予它意義」的概念集合起來,就是生活型態。P53
: 16、你之所以無法改變,是因為自已下定決心「不要改變」。P56
: 17、大家儘管有種種不滿,但保持「現在的我」還是比較輕鬆又安心的。P57
: 18、你之所以不幸,並不是過去或環境造成的,更不是因為能力不足,只是「勇氣」不
: 夠而已。換句話說就是缺乏「變得幸福的勇氣。」P58
這本書沒有定義「勇氣」的真正意義吧?
我不會用「沒有勇氣」來作為自身陷入不幸的原因
我會用「沒有真實自我」作為這樣的原因
: 19、無論你之前的人生發生過什麼事,那對你將來要怎麼過日子一點影響也沒有。決定
: 你人生的,是活在當下的自已。P62
當下都是由無窮多個過去所組成的,也就是說,你當下會是這個那個的樣子,
都是在過去接受了
很多因素、刺激,這些因素刺激,在自身內心經過一連串的發展演進所形成的。
也就是說,你要是不知道你過去到底接受到了什麼,你根本就不可能知道自己當下
為何是這樣。更不要說要針對當下,來改進優化了。
: 20、你之所以只看得到自已的缺點,是因為你下了決心「不要喜歡自已」為了達成不喜
: 歡自已的目的,才不會不看自已的優點,只注意缺點,請你要先了解這部分。P67
: 21、為什麼讓自已只看得到缺點,變得不喜歡自已?那是因為你過分害怕被別人討厭、
: 在人際關係中受傷所導致的。P72
: 22、折磨我們的自卑感並不是「客觀的事實」,而是「主觀的解釋」。P80
所以?
如果今天這個「客觀的事實」,每天都在打擊你,
每天都在用「某個事實」,甚至是「很多事實」在告訴你
「你就是沒用」「你就是不行、拖油瓶」「你對這個世界沒有貢獻,死了就算了」
然後你不管怎麼反應反抗,
對方永遠就是繼續跟在你身邊繼續這樣、你拿他一點辦法都沒有。
這樣的話,你還能完全不受影響?不受其折磨?只要關注自身主觀想法就好?
: 23、自卑情結,是指開始把自卑感當成某種藉口使用的狀態。P85
: 24、只是把不幸當成讓自已特別的武器,那麼就永遠需要這種不幸的狀態。P93
: 25、健全的自卑感並不是和別人比較而產生的,是跟「理想中的自已」比較後的結果 P95
: 26、只要可以感受到人人都是我的夥伴,對世界的看法都會有所不同。P102
蛤?你覺得人人都是你夥伴?那我問你,誰要當你夥伴啊?
你現在去找你FB上的朋友,說我們不只是朋友,更是密切的夥伴。誰要理你??
更不要說,這個社會上,很多人看別人的態度,想的都是要
利用對方、算計對方、傷害迫害霸凌對方、把對方傷的遍體鱗傷再來說對方軟弱沒用的。
你作者覺得可以跟這樣的人結為夥伴喔?
到底是哪裡有問題啊??
: 27、我們不必發洩怒氣,也可以進行意見交流,甚至讓對方接受我們。P109
有沒有怒氣根本不是重點,即使對話的雙方都怒氣沖沖,但只要雙方都還能聽對方講話
那就還是一場還可以的對話,當然也就可能讓對方接受自身。
: 28、人一旦在人際關係中確信我是對的,那瞬間就已經一腳踏入了權力鬥爭。P110
「我是對的」這樣的想法,也是根源於
一個人自身長期的認知、經驗的加總,加上要「維持自身存在於社會上的正當性」,
而必然形成的概念。也就是說這完全不是你想要放棄就能放棄的想法。
再說如果一個人的方法,客觀上確實是對的、可以解決問題的,他為何不該確信下去呢?
: 29、如果你認為自已是對的,那麼不管其他人的意見是什麼,都應該在這裡畫下句點P111
: 30、行動的目標是「獨立」和「能與社會和諧生活」,支援這項行動的心理面目標包括
: 兩項認知「我是有能力的」、「人人都是我的夥伴」P113
我是有能力的?一個人若沒有能力解決日常生活、客觀上的種種困難的話,那他到底要
拿什麼來支撐這個概念?還是說這個概念不需任何支撐,只要信就好??
這樣的話這個詞跟「阿彌陀佛」又有什麼差別??
人人都是我的夥伴?又來了,你要不要先去問你的FB朋友,我們是密切交心的夥伴啊?
: 31、人生三大任務:「工作的任務」、「交友的任務」、「愛的任務」P115
: 32、當對方看起來是幸福的,就單純給予祝福,那就是愛。在彼此束縛之下而結合的關
: 係,是撐不了多久的。P120
日常關係本來就幾乎都是戰略結盟、合縱連橫的,這是幾乎所有關係的本質。
很多關係撐不了多久也是這個世界,本來就既成的事實,
我不知道作者為何要把這件事給當成問題?
: 33、人只有在感覺「只要和這個人在一起,就可以自由盡情地展現自我」的時侯,才能真
: 正感受到愛。P120
: 34、關鍵不在於你經歷了什麼,而是你如何運用它。P126
你要先能駕馭那些經歷,才能真正運用他。
你如果被這些經歷給束縛控制的話,你根本無法談怎麼運用。
所以真正的關鍵,在於你是否能駕馭、超越所有經歷。
: 35、你不是為了滿足他人的期望而活,我們沒有必要去滿足別人的期望。P139
: 36、別人也不是為了滿跌你的期望而活,當別人不能如你所願地行動時,你不可以因此動
: 怒,因為這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P140
所以別人對你搞霸凌、搞語言暴力,讓你不管說什麼做什麼,通通都是錯的。
你也不能發怒??要當成理所當然??這到底是什麼要人下跪還要跪到底的病態思想??
: 37、要區分是誰的課題,方法很簡單。請想一想「因為這個決定而帶來的結果,最後會由
: 誰來承受? 」P145
用說的很簡單,但問題是「結果究竟由誰承擔」,往往是「事後」才能知道的,
而「區分課題」,則是「事前」就必須做的。
事前當然不可能知道「事後」到底是怎樣不是嗎?不然我豈不是可以預測未來??
由此可知,區分課題,根本就不可能用此法來操作。
: 38、面對孩子的課題,我會讓他知道,當他覺得困擾的時侯,我隨時可以提供協助。這
: 麼一來,察覺到父母變化的孩子,就不得不把今後該如何自處當成自已的課題來思
: 考。接下來或許會向外尋求協助,應該也有可能憑自已的力量解決問題。P148
: 39、別人要對你的選擇做出什麼樣的評論,這是別人的課題,你是無法干預的 P151
所以,這是又是根據什麼,來判斷這是他人課題?
然後如果對方的評論,是污辱、咒罵我、還是要報復我,你作者也覺得這樣無所謂
沒關係??
: 40、沒學會面對困難的孩子,將會閃躲所有一切的困難。P159
所以呢?你作者後面還寫了一堆老師對學生不可以稱讚也不可以懲罰的教條咧!
你不要學生面對現實,反過來說這樣的學生會閃躲一切困難??
: http://www.booklife.com.tw
: [email protected]
: 發行人/簡志忠
: 出版者/究竟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 地址/台北市南剖東路四段50號6樓之1
: 電話/0225896600 0225798800 0225703939
: 傳真/0225790338 0225773220 0225703636
: 郵撥 19423061
: 總編 陳秋月
: 主編 王妙玉
: 責編 林雅萩
: 美編 金益健
: 行銷 吳幸芳 張鳳儀
: 印務 劉鳳剛 高榮祥
: 監印 高榮祥
: 校對 林雅萩 莊淑涵
: 排版 莊寶鈴
: 經銷 叩應股份有限公司
: 顧問 圓神出版事業機構法律顧問 蕭雄淋律師
: 印刷 祥峰印刷廠
: 2014年11月初版
: 2015年1月 19版
寫了一堆批判這本書的內容,我想很多人會覺得很刺耳,但我認為這本書就是
欠人批判欠人罵。我不這樣罵出來,實在是愧對自己良心。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web.tw), 來自: 111.241.140.241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pttweb.tw/book/M.1746546072.A.659
出版的話 書名可以叫「反討厭的勇氣」 哈哈
※ 編輯: TKB5566 (101.10.4.60 臺灣), 05/08/2025 22:19:29
Re: [心得] 《被討厭的勇氣》70句佳句與讀後感
(2/2篇)看板book書板作者TKB5566 (= =)推文34則 (12推 0噓 22→)※ 引述《whoiam (胡愛晏)》之銘言:
: ※ [本文轉錄自 NewAge 看板 #1KvOHuRy ]
: 作者: whoiam (胡愛晏) 看板: NewAge
: 標題: [Book] 《被討厭的勇氣》重點摘要與心得分享
: 時間: Thu Feb 19 14:36:36 2015
: 佳句摘要:
: 1、如果只聚焦在過去的原因,想用它來說明一切的話,就會落入決定論的框架中。
: 也就是說,過去所發生的事已經決定了我們的現在和未來,而且無法動搖。p32
: 2、應該追究的,不是過去的原因,而是現在的目的。p33
這種話的邏輯是 過去已經發生也無法時光倒流去改變 既然過去已經不可動搖了
所以只有現在、當下才是該關注的點。
這裡忽略了一個非常重要的點,就是即使是過去,也跟當下一樣,是主觀客觀交錯出現的
客觀的成分除了事情實際造成的後果之外,也包含
各種你真實感受到的舒服、不舒服甚至痛苦的感受。
這些感受都是真實的 而你之所以會有這樣那樣的感受 背後也一定有他的邏輯道理
也就是說 你過去的隨便一個情緒、感覺、感情波動
其實都是一段必需注意的邏輯,或著,是必需處理的問題
關注自身感情運作的背後邏輯,可以使自己更加認識自己,奠定自己日後突破的基礎。
必須處理的問題就更不用說了,問題不管是在當下還是在過去,都不該放著不處理。
: 3、並非「因為不安,所以無法走出去」;是因為「不走出去,所以製造出不安的情緒」
這種目的論,不能解釋所有這種情緒產生的原因。
難道日常生活中,就沒有那種故意要傷害人、貶低他人、霸凌他人的人們嗎?
既然客觀上就是有這樣的情形,而且還不少,那怎麼能以偏概全
說一定是基於「某個目的」然後「產生情緒」?
我站在懸崖邊會感到害怕 難道那個害怕,也是我自動製造的?
: 4、我們不要因自身經驗所產生的衝擊也就是心理創傷而痛苦,而要由經驗中找出能夠
: 達成目的的東西。不要由經驗來決定自我,而是由我們賦予經驗的意義來決定。
可以這樣作的前提是,那種經驗並沒有負面到讓人絕望、失去一切可能性的程度,
如果按照本書作者,他看到我這句話,可能會反駁說
絕望跟失去一切可能性也只是你自己想的;人要天馬行空的想當然可以想的很誇張......
但偏偏這個世界沒有這作者想的那麼簡單,很多事根本就不是人為的努力可以做到的
特別是那些負面到讓絕望的事。
負面到絕望,具體而言可以有多負面絕望?是足以毀掉一個人活在世上,
幾乎所有生存的基礎!對我不是在誇大,就是有這麼嚴重!!
當你被那些負面絕望的經驗逼到死角、千鈞一髮之時,你還能無視這經驗嗎??
你還能說不要關注那個經驗,只要從經驗中找出意義來就好?
這不叫處理經驗,這叫逃避、無視自身被逼到死角的痛苦,這樣對自己是非常殘忍的。
: 5、你並不是受憤怒的情緒驅使而大聲吼叫,你完全是為了大聲吼叫而憤怒。也就是說,
: 為了達到大聲吼叫的目的,而製造出憤怒的情緒。p39
: 6、憤怒是可以收放自如的工具。P41
作者分析憤怒這件事的結論,我認為不對。
我的想法是,包含憤怒在內的所有情緒,
都是自身內在各種感情、邏輯、思維甚至是人格狀態等等的加總,
在某個當下瞬間,從大腦輸出到外面的結果。
也就是說,包含憤怒在內的所有情緒,必然根源於某種內心深處、幽微的邏輯
然後這個邏輯還可能很複雜。
既然所有情緒,都是以邏輯為基礎,那怎麼能說情緒是可以收放自如、好像我按個
按鈕就可以自由自在的開關似的??
: 7、問題不在「經歷過什麼事」,而是「如何解釋它」?P43
又來了,又把過往經驗通通當成只有主觀不含客觀成分存在。
客觀就是客觀存在的,不管你怎麼解釋他就是存在在那的。
如果現在這個客觀存在,就是一個非常負面會不斷傷害人的東西,你覺得
會不斷傷害人的東西,可以僅僅只靠解釋,就能把它解決掉、趨吉避凶?
: 8、改變的第一步是要先知道。答案案,不是由誰來告訴你,應該自已去找才對。P45
: 9、你之所以想要變成某個人,是因為你只在意經歷什麼。事實上,你真正應關心的是
: 如何運用。P49
: 10、我們需要的不是更換,而是更新。P50
: 11、現在的你之所以不幸,是因為你親手選擇了不幸,並不是因為出生在不幸的環境下。
: P51
作者是覺得,每個人都一定有選擇的空間嗎?難道作者本人,從沒遇過,或至少是聽過
那種你不管怎麼說、不管怎麼做,周圍的人們都說你錯說你不對,要你照他們意思改,
然後你照他們意思改了,對方卻得寸進尺,要你退讓更多的情形嗎??
這個作者看到我這樣講,可能會說,那你就離開這裡不就好了?
但是,事情真的有那麼簡單嗎?如果這是原生家庭呢?你以為你搬出去住就沒事了嗎?
你要是遇到這樣的原生家庭,卻只是搬出去住遠離卻沒有其他任何辦法的話,
你內心還是一樣被原生家庭糾纏的,你會很恐懼回家、又或著是恐懼家人打電話過來。
看到這邊,作者大概又要說,你沒有辦法是因為你選擇不要有辦法的!
嗯?你以為辦法很好找,隨便在路邊就能找到是嗎?
我出身在類似這樣的原生家庭,我花了很長一段時間,才終於找到對應解法。
我一直在找辦法,長期的找長期的遇到挫折,找到別人都覺得我是哪裡有問題
就搬出去不就得了??這整個長期探索->失敗->再探索->繼續失敗的過程,
被你這個作者,扭曲成「自己選擇不幸、自己選擇不要解決」??
: 12、不管那一種犯罪者,沒有人單純只是為了做壞事而做事。所有犯罪的人都有讓他犯
: 罪的內在正常理由。他因為自以為的正當理由而採取行動,是在執行自以為好的「
: 善」事。當然,這裡所說的善並非道德上的良善,而是為了自已的善。P51
善,甚至是任何觀念,本來就是每個人都能隨意解釋的。
但是善能被隨意解釋是一回事,每個人的善究竟是不是客觀上的善,是另一回事。
: 13、希臘語的「善」跟道德沒有關係,純粹是「有用」的意思,另一方面,「惡」的意思
: 是「沒有用處」P52
: 14、你在人生中的某個階段選擇了不幸,不是因為你生在不幸的環境中,也不是因為你陷
: 入不幸的狀況,而是因為你判斷這種不幸對自已是一種善。P52
又來了,一個人會陷入不幸,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果這個人陷入不幸,原因是這個不幸
的解決方案,遠遠超出該人所能想像到的範圍呢??
又或是這個人的周圍,根本就沒有任何可以支持他的資源呢??
你這樣還能說,這人的不幸是自己選的?並不是這樣,是這個人從來沒有機會知道
他有這個不幸之外的選項!
: 15、把所有我們「賦予它意義」的概念集合起來,就是生活型態。P53
: 16、你之所以無法改變,是因為自已下定決心「不要改變」。P56
: 17、大家儘管有種種不滿,但保持「現在的我」還是比較輕鬆又安心的。P57
: 18、你之所以不幸,並不是過去或環境造成的,更不是因為能力不足,只是「勇氣」不
: 夠而已。換句話說就是缺乏「變得幸福的勇氣。」P58
這本書沒有定義「勇氣」的真正意義吧?
我不會用「沒有勇氣」來作為自身陷入不幸的原因
我會用「沒有真實自我」作為這樣的原因
: 19、無論你之前的人生發生過什麼事,那對你將來要怎麼過日子一點影響也沒有。決定
: 你人生的,是活在當下的自已。P62
當下都是由無窮多個過去所組成的,也就是說,你當下會是這個那個的樣子,
都是在過去接受了
很多因素、刺激,這些因素刺激,在自身內心經過一連串的發展演進所形成的。
也就是說,你要是不知道你過去到底接受到了什麼,你根本就不可能知道自己當下
為何是這樣。更不要說要針對當下,來改進優化了。
: 20、你之所以只看得到自已的缺點,是因為你下了決心「不要喜歡自已」為了達成不喜
: 歡自已的目的,才不會不看自已的優點,只注意缺點,請你要先了解這部分。P67
: 21、為什麼讓自已只看得到缺點,變得不喜歡自已?那是因為你過分害怕被別人討厭、
: 在人際關係中受傷所導致的。P72
: 22、折磨我們的自卑感並不是「客觀的事實」,而是「主觀的解釋」。P80
所以?
如果今天這個「客觀的事實」,每天都在打擊你,
每天都在用「某個事實」,甚至是「很多事實」在告訴你
「你就是沒用」「你就是不行、拖油瓶」「你對這個世界沒有貢獻,死了就算了」
然後你不管怎麼反應反抗,
對方永遠就是繼續跟在你身邊繼續這樣、你拿他一點辦法都沒有。
這樣的話,你還能完全不受影響?不受其折磨?只要關注自身主觀想法就好?
: 23、自卑情結,是指開始把自卑感當成某種藉口使用的狀態。P85
: 24、只是把不幸當成讓自已特別的武器,那麼就永遠需要這種不幸的狀態。P93
: 25、健全的自卑感並不是和別人比較而產生的,是跟「理想中的自已」比較後的結果 P95
: 26、只要可以感受到人人都是我的夥伴,對世界的看法都會有所不同。P102
蛤?你覺得人人都是你夥伴?那我問你,誰要當你夥伴啊?
你現在去找你FB上的朋友,說我們不只是朋友,更是密切的夥伴。誰要理你??
更不要說,這個社會上,很多人看別人的態度,想的都是要
利用對方、算計對方、傷害迫害霸凌對方、把對方傷的遍體鱗傷再來說對方軟弱沒用的。
你作者覺得可以跟這樣的人結為夥伴喔?
到底是哪裡有問題啊??
: 27、我們不必發洩怒氣,也可以進行意見交流,甚至讓對方接受我們。P109
有沒有怒氣根本不是重點,即使對話的雙方都怒氣沖沖,但只要雙方都還能聽對方講話
那就還是一場還可以的對話,當然也就可能讓對方接受自身。
: 28、人一旦在人際關係中確信我是對的,那瞬間就已經一腳踏入了權力鬥爭。P110
「我是對的」這樣的想法,也是根源於
一個人自身長期的認知、經驗的加總,加上要「維持自身存在於社會上的正當性」,
而必然形成的概念。也就是說這完全不是你想要放棄就能放棄的想法。
再說如果一個人的方法,客觀上確實是對的、可以解決問題的,他為何不該確信下去呢?
: 29、如果你認為自已是對的,那麼不管其他人的意見是什麼,都應該在這裡畫下句點P111
: 30、行動的目標是「獨立」和「能與社會和諧生活」,支援這項行動的心理面目標包括
: 兩項認知「我是有能力的」、「人人都是我的夥伴」P113
我是有能力的?一個人若沒有能力解決日常生活、客觀上的種種困難的話,那他到底要
拿什麼來支撐這個概念?還是說這個概念不需任何支撐,只要信就好??
這樣的話這個詞跟「阿彌陀佛」又有什麼差別??
人人都是我的夥伴?又來了,你要不要先去問你的FB朋友,我們是密切交心的夥伴啊?
: 31、人生三大任務:「工作的任務」、「交友的任務」、「愛的任務」P115
: 32、當對方看起來是幸福的,就單純給予祝福,那就是愛。在彼此束縛之下而結合的關
: 係,是撐不了多久的。P120
日常關係本來就幾乎都是戰略結盟、合縱連橫的,這是幾乎所有關係的本質。
很多關係撐不了多久也是這個世界,本來就既成的事實,
我不知道作者為何要把這件事給當成問題?
: 33、人只有在感覺「只要和這個人在一起,就可以自由盡情地展現自我」的時侯,才能真
: 正感受到愛。P120
: 34、關鍵不在於你經歷了什麼,而是你如何運用它。P126
你要先能駕馭那些經歷,才能真正運用他。
你如果被這些經歷給束縛控制的話,你根本無法談怎麼運用。
所以真正的關鍵,在於你是否能駕馭、超越所有經歷。
: 35、你不是為了滿足他人的期望而活,我們沒有必要去滿足別人的期望。P139
: 36、別人也不是為了滿跌你的期望而活,當別人不能如你所願地行動時,你不可以因此動
: 怒,因為這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P140
所以別人對你搞霸凌、搞語言暴力,讓你不管說什麼做什麼,通通都是錯的。
你也不能發怒??要當成理所當然??這到底是什麼要人下跪還要跪到底的病態思想??
: 37、要區分是誰的課題,方法很簡單。請想一想「因為這個決定而帶來的結果,最後會由
: 誰來承受? 」P145
用說的很簡單,但問題是「結果究竟由誰承擔」,往往是「事後」才能知道的,
而「區分課題」,則是「事前」就必須做的。
事前當然不可能知道「事後」到底是怎樣不是嗎?不然我豈不是可以預測未來??
由此可知,區分課題,根本就不可能用此法來操作。
: 38、面對孩子的課題,我會讓他知道,當他覺得困擾的時侯,我隨時可以提供協助。這
: 麼一來,察覺到父母變化的孩子,就不得不把今後該如何自處當成自已的課題來思
: 考。接下來或許會向外尋求協助,應該也有可能憑自已的力量解決問題。P148
: 39、別人要對你的選擇做出什麼樣的評論,這是別人的課題,你是無法干預的 P151
所以,這是又是根據什麼,來判斷這是他人課題?
然後如果對方的評論,是污辱、咒罵我、還是要報復我,你作者也覺得這樣無所謂
沒關係??
: 40、沒學會面對困難的孩子,將會閃躲所有一切的困難。P159
所以呢?你作者後面還寫了一堆老師對學生不可以稱讚也不可以懲罰的教條咧!
你不要學生面對現實,反過來說這樣的學生會閃躲一切困難??
: http://www.booklife.com.tw
: [email protected]
: 發行人/簡志忠
: 出版者/究竟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 地址/台北市南剖東路四段50號6樓之1
: 電話/0225896600 0225798800 0225703939
: 傳真/0225790338 0225773220 0225703636
: 郵撥 19423061
: 總編 陳秋月
: 主編 王妙玉
: 責編 林雅萩
: 美編 金益健
: 行銷 吳幸芳 張鳳儀
: 印務 劉鳳剛 高榮祥
: 監印 高榮祥
: 校對 林雅萩 莊淑涵
: 排版 莊寶鈴
: 經銷 叩應股份有限公司
: 顧問 圓神出版事業機構法律顧問 蕭雄淋律師
: 印刷 祥峰印刷廠
: 2014年11月初版
: 2015年1月 19版
寫了一堆批判這本書的內容,我想很多人會覺得很刺耳,但我認為這本書就是
欠人批判欠人罵。我不這樣罵出來,實在是愧對自己良心。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web.tw), 來自: 111.241.140.241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pttweb.tw/book/M.1746546072.A.659
出版的話 書名可以叫「反討厭的勇氣」 哈哈
※ 編輯: TKB5566 (101.10.4.60 臺灣), 05/08/2025 22:1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