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Fiction板作者qilai (左是一種心智缺陷)推文20則 (11推 0噓 9→)
《中華讀書報》記者 康慨報導
贏得文學大獎的作家就是最好的作家嗎?怎樣才能知道他們並非後人不識的庸才?得
州小說家、詩人和評論家阿尼斯‧什瓦尼(Anis Shivani)8月7日刊長文於聚合式網路雜
誌《赫芬頓郵報》(huffingtonpost.com)時說,今天要想回答這個問題殊為不易,因為
美國已無慧眼識珠、沙裏淘金的大評論家,學院派的理論家們則看不起小說家,不僅認為
自己的大著要比被他們解構的文學作品更高貴,更對當代文學毫無興趣,所以評論界充斥
著劣質書評家,自甘為出版巨頭們做吹捧工具,嚷嚷著:皇帝確實穿著新衣。
什先生開列了15位被高估的美國當代作家,並附短評,用語雖猛烈,但並非沒有我們
平時難得一聞的洞見,因此摘要編號轉寫如下,每人略加簡介,文末附有什先生對庸俗作
品的定義:
(15)威廉‧弗爾曼(William T. Vollmann),2005年美國國家圖書獎得主。什先
生認為他專長於妓女和春宮,乃三流品欽,不顧一切地要以數量而非品質博出位,其小說
動輒千頁,《舉起舉落》更長達七卷,共3352頁。維京書局的編輯保羅‧斯洛法克曾可憐
巴巴地求他刪掉部分文字,卻收到弗爾曼的回信:“我確信有機會贏得諾貝爾獎……我相
信此書可與(愛德華‧)吉本比肩……終將被歸入偉大經典作品之列。”
(14)譚恩美(Amy Tan),專長於媽媽、女兒和髒衣服,時常夾雜漢語辭彙,如“
心理分析文章只會讓你hulihudu,讓你眼前一片heimongmong”。譚女士貌似聲張多元文
化主義,實則扁平化了政治與歷史,私人化了少數族裔被同化的恐懼與焦慮,不僅令排外
的美國保守派政客們甚感寬慰,也忽悠著不明就裏的美國讀者,仿佛自己真的借此對亞洲
文化多了幾分理解。
(13)約翰‧阿什伯里(John Ashbery),大詩人,普利策獎、國家圖書獎和全國書
評人協會獎得主。20世紀後期美國詩歌的自我封閉,囿於個人小小感受而無力自拔的現狀
,當以阿什伯里為罪魁禍首。他在詩中展示自己懵懂的性欲,將後現代的異化結合於所謂
思想的喧囂,讓現實淪為並止於語言。自從《凸鏡中的自畫像》(1975),他始終在拙劣
地模仿自己。
(12)瑪麗‧奧利弗(Mary Oliver),普利策獎和國家圖書獎得主。“自然派”名
家,美國最暢銷的詩人之一,作品千篇一律,無非是時間,動物,坐著,觀察,然後悟了
。例如:早上5點,負鼠,後院,碎裂,它跑了;或:下午3點,貓咪,田野,何其真實,
平靜。奧利弗女士一年出一本詩集,其內容皆可互換。她根本不配與愛默生相提並論,兩
者之間的距離,就好比斯蒂芬‧金與梅爾維爾一樣遙不可及。
(11)海倫‧文德勒(Helen Vendler),著名的詩歌評論家,美國政府人文領域最
高獎———2004年國家人文基金獎的得主。什瓦尼說她是美國最平庸的批評家。新批評派
的元老們還算有想像力,但文德勒對形式與結構的“分析”則完全扼殺了作品的詩意。解
構理論消滅了人文主義的批評,讓文德勒這樣沒人味兒的庸才輕易佔據了學術高位。
(10)安東尼婭‧納爾遜(Antonya Nelson),小說家,1999年被《紐約客》選入“
今日美國青年作家20傑”。她以一句三條隱喻的詩風,雕琢個人最最細小的感受,以此反
映美國家庭生活的失序。其筆下只有酗酒者、嗜藥者、吸毒者、通姦者和亂倫者。納爾遜
女士是個無趣的女匠人,從不直面現實,從不涉及歷史或政治。
(9)莎倫‧奧爾茲(Sharon Olds),艾略特詩歌獎和全國書評人協會獎得主,前紐
約州桂冠詩人。自1980年起,奧爾茲女士始終如一,以一種血淋淋的、中世紀的風格抒寫
女性身體和有裸露癖的父親,其詩作證明了20世紀70年代以降的女權主義如何正在自我鞭
屍。全美國的學院派女詩人們在一種受虐狂的心態中,奉奧爾茲為神明,因為她們認為,
奧姐姐解放了她們,讓她們能夠直書那些禁忌的主題。
(8)喬麗‧格雷厄姆(Jorie Graham),1996年普利策詩歌獎得主,美國詩院前院
長。她將自己想像為當代大哲,維特根斯坦的傳人,但她那些抽象的、偽哲學的、過於自
重的、無中心的長句子已經完全失去了控制,雜誌和圖書的版式設計人員往往被她瘋狂的
大長句搞得心煩意亂。近幾年來,她對語言哲學的追求已讓其詩作日益變得不可卒讀。她
的前輩是阿什伯里,她最大的鼓吹者正是海倫‧文德勒。
(7)喬納森‧薩弗蘭‧福爾(Jonathan Safran Foer),大受追捧的青年小說家,
耶魯大學寫作課客座教授。所有這些被高估的作家都有一套蒙人的把戲,福爾尤擅此道,
他是把戲套把戲,見風使舵,什麼題材熱就趕緊去披什麼外衣。他以多元文化主義小說出
道,再以時髦的後9‧11主題掘金,可惜此人全無文學創新能力,只會亦步亦趨,步別人
的後塵。
(6)茱帕‧拉希麗(Jhumpa Lahiri),近年來最紅最火的青年女作家,包括普利策
獎在內,獲獎無數。什先生認為拉女士是這份名單中唯一有可讀性的作家。她以其不變的
孟加拉知識移民主題,攀上了文學精英的金字塔尖,但從此固守這一利益豐厚的小生境,
再不跨出半步。以拉希麗如此天分,廣闊天地,本來大有作為,可惜止於謹小慎微。
(5)朱諾‧迪亞斯(JunotDíaz),2008年普利策獎和全國書評人協會獎得主。常
言道慢工出細活,可惜迪亞斯讓人等了11年的長篇大作《奧斯卡‧瓦奧短暫而奇妙的一生
》不過是此前短篇故事的拉長版,沒有語言節奏,只是將散亂的句子串在一起,直到串夠
一本書的長度。小說裏的多明尼加人通通只想一件事:性交。呆瓜主人公奧斯卡一心找人
破掉自己的處男身,這幾乎就是故事的全部。他以虛假的動力和狂躁的音調描述一切,最
後被人打死了,這令人撓牆的小說也就此莫名其妙地結束。也許有朝一日,迪亞斯除了呆
瓜尋歡,還能用不那麼幼稚的語言寫點別的,不過我們可能要再等11年。
(4)路易絲‧格呂克(Louise Glück),1993年普利策詩歌獎得主,前任美國桂冠
詩人。她或許是庸才當道的最佳範例,亦與莎倫‧奧爾茲一起,印證著美國女權主義的極
度衰亡。她以對西爾維婭‧普拉斯毫無生機的仿效出道,最終卻由普拉斯憤怒的自白轉向
純粹的家長里短,在瑣事上故作憂愁,卻對生死漠然視之。她單調的節奏往往被某些糊塗
蟲評論家誤以為大度從容,實乃感情死亡後的心智麻痹。
(3)邁克爾‧坎甯安(Michael Cunningham),1999年普利策小說獎得主。他借用
弗吉尼婭‧伍爾夫《達洛維夫人》寫成的《時時刻刻》,實將伍女士的小說傑作降格為平
庸的當代微塵,再次證明了今天要想成為成功的小說家,你只需東拼西湊,上忽下悠。
(2)比利‧柯林斯(Billy Collins),前任美國桂冠詩人。在美國那些強顏憂愁的
皇家詩人們面前,柯林斯就像個宮廷小丑,老大不小,還要賣弄天真:“要是走過大西洋
又會感覺怎樣?”別人空洞的陰暗映襯著柯林斯空洞的童真。20年來,他就是用此類屢試
不爽的小把戲,精心打造其詩歌糖果的品牌,果然成為最暢銷的美國詩人之一。
(1)角谷美智子(Michiko Kakutani),《紐約時報》頭牌書評人。什瓦尼認定她
是庸才總頭,“地球上最糟糕的書評家。”角谷女士對小說好壞只有一條判斷標準:是否
合乎她建立在20世紀中期寫實小說之上的觀念。她只有樸素現實主義一個模具,所以別想
跟她玩後現代那一套,她一概不認。如果她喜歡哪本書,你最好像見鬼一樣遠遠躲開,那
必定是一本平庸之作。碰到她不喜歡的,你倒是可以考慮買來讀讀。如果她恨透了某本書
,哇塞,你一定要立刻飛奔到書店,搶一本先!在角谷女士眼裏,但凡好書不是契訶夫式
的,就是詹姆斯式的,不是福斯特式的,就是厄普代克式的———她對這一套門清,只在
書評裏來回比較,拿作家新作跟其舊作比,跟所評作品全無干係的經典比,除了這些,她
什麼也說不出來。世界上最大的腦殘庸人主義傳播者之一就這樣佔據著《紐約時報》首席
書評人的高位。
最後,我們有必要回過頭來,看看什瓦尼對平庸之作的定義:
“如果我們不識劣作,也便識不得佳作。”什先生寫道,“劣作的特點是雲山霧罩,
自耀,自戀,缺少道德核心,以及文體淩駕於內容之上。佳作恰恰相反。劣作將注意力引
向作者自身。此類作家背叛了現代主義的遺產,更不必說後現代主義。人終有一死令他們
如坐針氈。他們對當今的重大主題保持沉默。他們渴望與政治毫無關係,他們功成名就。
”
http://www.douban.com/note/85275309/
--
村南一枝梅花發石岩流水響潺潺滴滴雲煙起高山流水依然在村南
駝子求明珠八仙共扶持兩儀生四象乾坤亦轉移私家重地富甲天下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web.tw)
◆ From: 218.168.216.29
《中華讀書報》記者 康慨報導
贏得文學大獎的作家就是最好的作家嗎?怎樣才能知道他們並非後人不識的庸才?得
州小說家、詩人和評論家阿尼斯‧什瓦尼(Anis Shivani)8月7日刊長文於聚合式網路雜
誌《赫芬頓郵報》(huffingtonpost.com)時說,今天要想回答這個問題殊為不易,因為
美國已無慧眼識珠、沙裏淘金的大評論家,學院派的理論家們則看不起小說家,不僅認為
自己的大著要比被他們解構的文學作品更高貴,更對當代文學毫無興趣,所以評論界充斥
著劣質書評家,自甘為出版巨頭們做吹捧工具,嚷嚷著:皇帝確實穿著新衣。
什先生開列了15位被高估的美國當代作家,並附短評,用語雖猛烈,但並非沒有我們
平時難得一聞的洞見,因此摘要編號轉寫如下,每人略加簡介,文末附有什先生對庸俗作
品的定義:
(15)威廉‧弗爾曼(William T. Vollmann),2005年美國國家圖書獎得主。什先
生認為他專長於妓女和春宮,乃三流品欽,不顧一切地要以數量而非品質博出位,其小說
動輒千頁,《舉起舉落》更長達七卷,共3352頁。維京書局的編輯保羅‧斯洛法克曾可憐
巴巴地求他刪掉部分文字,卻收到弗爾曼的回信:“我確信有機會贏得諾貝爾獎……我相
信此書可與(愛德華‧)吉本比肩……終將被歸入偉大經典作品之列。”
(14)譚恩美(Amy Tan),專長於媽媽、女兒和髒衣服,時常夾雜漢語辭彙,如“
心理分析文章只會讓你hulihudu,讓你眼前一片heimongmong”。譚女士貌似聲張多元文
化主義,實則扁平化了政治與歷史,私人化了少數族裔被同化的恐懼與焦慮,不僅令排外
的美國保守派政客們甚感寬慰,也忽悠著不明就裏的美國讀者,仿佛自己真的借此對亞洲
文化多了幾分理解。
(13)約翰‧阿什伯里(John Ashbery),大詩人,普利策獎、國家圖書獎和全國書
評人協會獎得主。20世紀後期美國詩歌的自我封閉,囿於個人小小感受而無力自拔的現狀
,當以阿什伯里為罪魁禍首。他在詩中展示自己懵懂的性欲,將後現代的異化結合於所謂
思想的喧囂,讓現實淪為並止於語言。自從《凸鏡中的自畫像》(1975),他始終在拙劣
地模仿自己。
(12)瑪麗‧奧利弗(Mary Oliver),普利策獎和國家圖書獎得主。“自然派”名
家,美國最暢銷的詩人之一,作品千篇一律,無非是時間,動物,坐著,觀察,然後悟了
。例如:早上5點,負鼠,後院,碎裂,它跑了;或:下午3點,貓咪,田野,何其真實,
平靜。奧利弗女士一年出一本詩集,其內容皆可互換。她根本不配與愛默生相提並論,兩
者之間的距離,就好比斯蒂芬‧金與梅爾維爾一樣遙不可及。
(11)海倫‧文德勒(Helen Vendler),著名的詩歌評論家,美國政府人文領域最
高獎———2004年國家人文基金獎的得主。什瓦尼說她是美國最平庸的批評家。新批評派
的元老們還算有想像力,但文德勒對形式與結構的“分析”則完全扼殺了作品的詩意。解
構理論消滅了人文主義的批評,讓文德勒這樣沒人味兒的庸才輕易佔據了學術高位。
(10)安東尼婭‧納爾遜(Antonya Nelson),小說家,1999年被《紐約客》選入“
今日美國青年作家20傑”。她以一句三條隱喻的詩風,雕琢個人最最細小的感受,以此反
映美國家庭生活的失序。其筆下只有酗酒者、嗜藥者、吸毒者、通姦者和亂倫者。納爾遜
女士是個無趣的女匠人,從不直面現實,從不涉及歷史或政治。
(9)莎倫‧奧爾茲(Sharon Olds),艾略特詩歌獎和全國書評人協會獎得主,前紐
約州桂冠詩人。自1980年起,奧爾茲女士始終如一,以一種血淋淋的、中世紀的風格抒寫
女性身體和有裸露癖的父親,其詩作證明了20世紀70年代以降的女權主義如何正在自我鞭
屍。全美國的學院派女詩人們在一種受虐狂的心態中,奉奧爾茲為神明,因為她們認為,
奧姐姐解放了她們,讓她們能夠直書那些禁忌的主題。
(8)喬麗‧格雷厄姆(Jorie Graham),1996年普利策詩歌獎得主,美國詩院前院
長。她將自己想像為當代大哲,維特根斯坦的傳人,但她那些抽象的、偽哲學的、過於自
重的、無中心的長句子已經完全失去了控制,雜誌和圖書的版式設計人員往往被她瘋狂的
大長句搞得心煩意亂。近幾年來,她對語言哲學的追求已讓其詩作日益變得不可卒讀。她
的前輩是阿什伯里,她最大的鼓吹者正是海倫‧文德勒。
(7)喬納森‧薩弗蘭‧福爾(Jonathan Safran Foer),大受追捧的青年小說家,
耶魯大學寫作課客座教授。所有這些被高估的作家都有一套蒙人的把戲,福爾尤擅此道,
他是把戲套把戲,見風使舵,什麼題材熱就趕緊去披什麼外衣。他以多元文化主義小說出
道,再以時髦的後9‧11主題掘金,可惜此人全無文學創新能力,只會亦步亦趨,步別人
的後塵。
(6)茱帕‧拉希麗(Jhumpa Lahiri),近年來最紅最火的青年女作家,包括普利策
獎在內,獲獎無數。什先生認為拉女士是這份名單中唯一有可讀性的作家。她以其不變的
孟加拉知識移民主題,攀上了文學精英的金字塔尖,但從此固守這一利益豐厚的小生境,
再不跨出半步。以拉希麗如此天分,廣闊天地,本來大有作為,可惜止於謹小慎微。
(5)朱諾‧迪亞斯(JunotDíaz),2008年普利策獎和全國書評人協會獎得主。常
言道慢工出細活,可惜迪亞斯讓人等了11年的長篇大作《奧斯卡‧瓦奧短暫而奇妙的一生
》不過是此前短篇故事的拉長版,沒有語言節奏,只是將散亂的句子串在一起,直到串夠
一本書的長度。小說裏的多明尼加人通通只想一件事:性交。呆瓜主人公奧斯卡一心找人
破掉自己的處男身,這幾乎就是故事的全部。他以虛假的動力和狂躁的音調描述一切,最
後被人打死了,這令人撓牆的小說也就此莫名其妙地結束。也許有朝一日,迪亞斯除了呆
瓜尋歡,還能用不那麼幼稚的語言寫點別的,不過我們可能要再等11年。
(4)路易絲‧格呂克(Louise Glück),1993年普利策詩歌獎得主,前任美國桂冠
詩人。她或許是庸才當道的最佳範例,亦與莎倫‧奧爾茲一起,印證著美國女權主義的極
度衰亡。她以對西爾維婭‧普拉斯毫無生機的仿效出道,最終卻由普拉斯憤怒的自白轉向
純粹的家長里短,在瑣事上故作憂愁,卻對生死漠然視之。她單調的節奏往往被某些糊塗
蟲評論家誤以為大度從容,實乃感情死亡後的心智麻痹。
(3)邁克爾‧坎甯安(Michael Cunningham),1999年普利策小說獎得主。他借用
弗吉尼婭‧伍爾夫《達洛維夫人》寫成的《時時刻刻》,實將伍女士的小說傑作降格為平
庸的當代微塵,再次證明了今天要想成為成功的小說家,你只需東拼西湊,上忽下悠。
(2)比利‧柯林斯(Billy Collins),前任美國桂冠詩人。在美國那些強顏憂愁的
皇家詩人們面前,柯林斯就像個宮廷小丑,老大不小,還要賣弄天真:“要是走過大西洋
又會感覺怎樣?”別人空洞的陰暗映襯著柯林斯空洞的童真。20年來,他就是用此類屢試
不爽的小把戲,精心打造其詩歌糖果的品牌,果然成為最暢銷的美國詩人之一。
(1)角谷美智子(Michiko Kakutani),《紐約時報》頭牌書評人。什瓦尼認定她
是庸才總頭,“地球上最糟糕的書評家。”角谷女士對小說好壞只有一條判斷標準:是否
合乎她建立在20世紀中期寫實小說之上的觀念。她只有樸素現實主義一個模具,所以別想
跟她玩後現代那一套,她一概不認。如果她喜歡哪本書,你最好像見鬼一樣遠遠躲開,那
必定是一本平庸之作。碰到她不喜歡的,你倒是可以考慮買來讀讀。如果她恨透了某本書
,哇塞,你一定要立刻飛奔到書店,搶一本先!在角谷女士眼裏,但凡好書不是契訶夫式
的,就是詹姆斯式的,不是福斯特式的,就是厄普代克式的———她對這一套門清,只在
書評裏來回比較,拿作家新作跟其舊作比,跟所評作品全無干係的經典比,除了這些,她
什麼也說不出來。世界上最大的腦殘庸人主義傳播者之一就這樣佔據著《紐約時報》首席
書評人的高位。
最後,我們有必要回過頭來,看看什瓦尼對平庸之作的定義:
“如果我們不識劣作,也便識不得佳作。”什先生寫道,“劣作的特點是雲山霧罩,
自耀,自戀,缺少道德核心,以及文體淩駕於內容之上。佳作恰恰相反。劣作將注意力引
向作者自身。此類作家背叛了現代主義的遺產,更不必說後現代主義。人終有一死令他們
如坐針氈。他們對當今的重大主題保持沉默。他們渴望與政治毫無關係,他們功成名就。
”
http://www.douban.com/note/85275309/
--
村南一枝梅花發石岩流水響潺潺滴滴雲煙起高山流水依然在村南
駝子求明珠八仙共扶持兩儀生四象乾坤亦轉移私家重地富甲天下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web.tw)
◆ From: 218.168.216.29